发布时间:2023-11-30│ 来源:金灵
对于中国人而言,属于火车的记忆,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,火车是往事和人生离散的聚集之地,与火车有关的一些场景会被暗暗地保留一世。如果说对于过去的记忆我们停留在火车上,那么对于将来的记忆是否应该属于飞机?
时代缩影:蒸汽机车燃机车电力车动车组小型客机波音737麦道82空中客车320
★网友轻风:小时候,火车的概念都是从书本上得到的,似乎与我毫不相干。七十年代和父母去青海工作,全家五口人终于坐上了传说中的火车。那时候火车是烧煤的,拐弯的时候能看到火车头冒着浓浓的黑烟。我们的火车一路向北整整开了一个星期,我们也被浓烟熏得很黑很脏。2009年,我坐动车去武汉,列车是全密闭的,车厢内的空调冬暖夏凉很舒适,一转眼就到了,真正感受到了铁路的快速的提升。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乘坐磁悬浮列车,想必那是人类在地面上走路的速度最快的一种方式,一定很美好。
★网友老汉:爷爷说他第一次坐飞机是在1953年。当时坐飞机前,乘客都要先过秤,体重合格才能坐飞机,因为飞机小,载重能力有限,如果乘客太胖,飞机就也许会出现安全事故。
刘广平是原自行车厂的老职工,随着自行车厂的消失,刘师傅现在也自谋生路做起了机床维修的工作,在他的记忆里,60年间,郑州火车站实现了从“草窝棚”到“高铁时代”的华丽转变,牵引了郑州跳跃式的前进。刘师傅说郑州素有“火车拉来的城市”之称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正是先有了火车站,才有了作为一流城市的郑州。
刘师傅回忆说,那时候,他家住在火车站附近,他们经常去那边玩,当时的火车站非常小,仅有一个站台和轨道。不像现在,建得这么雄伟,广场这么大。那时候的人也不常坐火车,一般都是单位出差才有机会坐火车。
记得第一他远离家门,第一次坐火车,100公里的路程火车走了近4个小时,让初次离家的他感到了家的遥远。火车上的硬木板座位和下车后换乘马车到旅社的经历,使他对初次接触的交通工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1967年刘师傅带着5岁的女儿和1岁多的儿子坐火车回老家过年。火车上挤得水泄不通,人与人之间没有一点缝隙,女儿坐在地下的行李包上,他抱着儿子站在过道里。“那时,十几个小时,就这样站着。带的水早已被两个孩子喝完,可儿子还是闹着要水喝,直到渴得大哭起来。一直捱到下了火车,接站的老乡接过我手中的儿子,我眼前一黑,什么也不知道了。”
1972年8月,刘师傅去上海办事,买好车票,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征程。哪想火车刚走了两个小时,却又倒了回来,说前方路段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。那时的铁路是单线,何时能通车,车站也说不准。只好每天早早到车站问询消息,两天后才等到通车的消息。那边接他的父亲也得不到火车确切到站的时间,只好拿上一张凉席,晚上睡在侯车室,同样在车站守侯了两天。
同年年底,刘师傅还是回老家,大女儿被拥挤的人流挤上了车,可小儿子根本挤不到车门前。开车铃声响起,情急中,送行的人将小儿子从徐徐开动的火车窗户里塞了进去。塞进火车的小儿子,因没有位置,就蹲在火车的茶几上。大女儿的两只脚塞在别人放的行李之间,脚尖着地,后跟抬起。“姐弟两人就以这样的姿势从始至终坚持了七八个小时,才等到了一个站的位置。”到现在刘师傅想起来当年挤火车的情景还觉得十分狼狈。
80年代后期,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国家对交通运输投入的加大,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缓解了火车载人的负担。而且,改革开放使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,以前连想都未曾想过的卧铺票,让刘师傅彻底告别了火车上的拥挤、嘈杂。1988年以后,刘师傅回家探亲,往返都是坐卧铺“火车的几次提速,快速缩短了路程上停留的时间,去年回老家探亲,只需要6、7个小时就到了。火车上的条件早已今非昔比,开水随时供应,空调开得足足的,不但能吃好、休息好,周到人性的服务,使整个旅途充满了温馨。”
刘师傅的故事,浓缩了新中国成立后,铁路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、难以割舍的情怀,从他的故事中,我深切体会到了铁路变革带给每个家庭的变化……
张秀琴算是郑州较早一批坐飞机出门的人了,那时候张秀琴在财政部门工作,因为工作原因要坐飞机到各个城市出差,张秀琴依稀记得那时候郑州机场的样子,“最早的郑州机场并不在新郑,而是在距市中心6公里的燕庄。当时年客运量很少,一般干部都进不去。哪像现在,整天’飞来飞去’。”
张秀琴说:“听说是1951才有了民用航空,那会儿,郑州机场才只有飞广州、北京、上海、南阳4条航线。而且坐飞机要单位开证明信,一张郑州到广州的机票要75元,而一个高级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才36元。所以当时坐飞机的都是党政机关、军队的领导,一般的干部都坐不了飞机,更加不用说普通老百姓了。直到1980年,我们老百姓才坐上了飞机。”
提起现在的郑州机场,“翻天覆地!”张秀琴用这个词形容它的变化,她说,以前那个简陋的郑州机场,如今已当之无愧地成长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。而乘坐飞机出行的市民也多了起来,越来越低的折扣机票,如今,很多农民工也开始选择飞机出行。
“1990年领导让我去广州出差,急事急办定了往返的机票,也就是说两天此事必须搞定,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,兴奋、压力、紧张和复杂的情绪纠结在一起。飞机是上午的航班,领导派司机把我送到机场,等司机走了之后,我的心一下子空了似的没着没落,接下来托运行李,换登机牌,安检等一切都要自己打听办理,因为第一次什么也不懂,傻呼呼的到处询问,总算进了机舱安顿下来。飞机准点起飞,我旁边坐着一位外籍男士,当起飞进入空中20分钟后,空姐过来发饮料和食品,我眼前折叠的小桌子却怎么也打不开放不下来,旁边的老外用手轻轻一碰小桌子就放平了,我很不好意思,顺口用英语说:“Thankyou”,他点头微微一笑,后来我有点后悔用英语说话,万一他要与我对话可就现眼了。”说道这里张大姐哈哈大笑了起来,张大姐说,想起当时的狼狈样子感觉自己简直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,瞅什么都新奇。
采访结束的时候张大姐说,依稀记得小时候老师让一群小学生写下自己想象中未来的生活,于是小学生们写下譬如可以跟很远的人说话、住在冬暖夏凉的房子里面、用一天就到达大洋彼岸等等,自己当年的梦想就是能飞上天空。很多年后一看,当年孩子的梦想居然几乎全部实现了。孩子们的想象力自然非比寻常,但我们始终没意识到,曾经的梦想总在不经意间就步入了现实。
不是所有的蝴蝶都能飞过沧海,也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照进现实。60年前我们做着天涯变咫尺的梦,60年后梦想早已经悄然实现,梦想给予我们有限的生命无限的希望,而祖国的发展帮我们圆了梦。